《雨巷》讲课稿及课后练习

2020-09-06 雨巷

  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讲课稿及课后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雨巷》讲课稿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采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小组代表的发言随时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明确了意象,活跃了学生思维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诗中形象进行逐个联想。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资源共享,我抓住诗中亮点,加以点拨。进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诗人的很方便的平台。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是环境压迫着诗人,才使他产生了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可以给教师发邮件谈自己学诗的认识,也可以参看语文教学相关网站。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如何运用“网络”体现和贯彻“合作”要求,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渴望通过《雨巷》这课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突破。运用计算机网络可见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分组思考、评点和赏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情感氛围,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注意课外知识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这种尝试和突破十分有意义。

  《雨巷》课后题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雨巷》课后练习答案:

  1.C(A.zhǎng-chēngB.méng-mángD.dìng-diàn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C(应为象征派)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雨巷》讲课稿及课后练习】相关文章:

《雨巷》课后练习11-14

《雨巷》的课后练习答案11-13

《雨巷》备课稿11-14

《雨巷》阅读练习及答案07-15

《观沧海》讲课稿及总结11-17

《望岳》讲课稿及反思11-18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课稿11-13

江南雨巷阅读理解及答案11-14

雨巷朗读及点评分析11-11

《雨巷》学案12-11

现代诗《雨巷》导学案 《雨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