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2022-09-26 李白

  诗人李白诗歌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拓展:李白的菩萨蛮经典古诗词鉴赏分析

  菩萨蛮

  作者:李白

  平林[1]漠漠[2]烟如织,寒山[3]一带伤心碧[4]。暝色[5]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6],宿鸟[7]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8]。

  【注释】

  [1]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2]漠漠:广阔遥远看不清楚的样子。

  [3]寒山:荒凉的山。

  [4]伤心碧:形容颜色极为青碧,惹人感慨伤怀。

  [5]瞑色:暮色。

  [6]伫立:久久地站立。

  [7]宿鸟:回巢的鸟。

  [8]长亭接短亭:古代设在大道旁工人休息停留或送别践行的亭舍,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李白】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李白(701-762),字太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五岁随父亲入蜀,在蜀地读书漫游,二十五岁出蜀。天宝初年在朝中任供奉翰林,两三年后赐金放还离京。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来李璘起兵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获得赦免,最终死在当涂(今安徽省)。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意奔放,想象大胆。李白写的词也风骨清峻,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望远怀人的忧愁。词从远景起笔,平原上的树林因为烟雾笼罩而看不清楚,荒凉的山上只是一片令人伤心的碧色,景色非常凄凉忧伤。而下一句点出了这种投射在景物上的伤心的来源在黄昏高楼上独自远眺,满腹愁思的主人公。他在楼上徒劳地久久站立,看着鸟儿疾飞归巢,而怀念的远行人却不能回到家乡,因而问出了悲伤地问题:何处是规程?可是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他怀念的人依然没有归来,而他面对的只有漫漫长路上为行人准备的长亭短亭,于是他的忧愁也就愈发悠长蔓延了。

【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相关文章: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09-15

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12-24

诗歌语言风格07-30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08-17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08-28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11-22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09-28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11-06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