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22-10-12 湖心亭看雪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1

  一、导语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2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五)、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6

  课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教学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是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湖心亭看雪》生字注音、形似字多音字辨析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版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湖心亭看雪词语解释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层次分析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文言文精细复习《湖心亭看雪》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1.两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四、课堂小测:重要句子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

  二、新课:问题探究: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三、小结

  四、课堂小测理解性背诵.:

  五、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教学回顾: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9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

  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

  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

  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试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三、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⑴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⑵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⑶“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⑴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⑵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⑴“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⑶“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⑴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⑵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⑶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⑴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⑵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⑷“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⑸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⑹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24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12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6-26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26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范文09-04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范文03-05

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7-19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的翻译08-23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翻译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