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2020-09-0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开元730年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当时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的年代,国力强盛,人情慷慨。那时年轻的李白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古代众多的送别诗中,此诗堪称是千古绝唱、妇孺皆知的压卷名篇。

  本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写的是时年二十八岁的作者与友人孟浩然的分别。孟浩然儒雅风流,诗名远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径襄阳,与孟结识,二人意趣相投,一见如故。“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李白十二岁的“孟夫子”,成为他仰慕的对象。此诗相传是其与孟浩然在黄鹤楼饮酒赋诗、相与为乐之后,送孟浩然扬帆东下的'即兴之作。全诗由两幅画面组成:前两句描绘的是江南烟景;后两句营造的是江边送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既是叙述,又是写景,也是抒情。叙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故人将去的地方;写景,一是黄鹤楼,二是烟花三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着墨不多的黄鹤楼,因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拥有了无限丰富的意蕴。“骑鹤下扬州”,成为无数诗酒风流、寻仙问道如李白者的梦想。一个地名,寥寥三字,让人幽思遐想,飘然欲举。有人说:“唐人诗用地理者多气象”,此可佐证。第二景之“烟花三月”,更是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但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离别的时间,酿造了离别的氛围,还表达了诗人在最美丽的季节,送别最仰慕的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心绪。

  诗中的“烟花”二字乃传神之笔,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动写照。“烟”是江南春景的一大特色,更是诗人慧眼的发现和妙手的创造,于是就有了“烟柳”、“烟村”、“烟波”,就有了“烟锁秦楼”,就有了“烟笼十里堤”。

  句中的“下扬州”的“下”字,用得很精当,一字承上启下。“下”,顺流而下,自然是从黄鹤楼乘船去扬州,为接下来的“孤帆”句做出铺垫,句意一脉贯通,既简且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境界开阔,令人骋目的画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下游的长江,岸宽水阔,达海连天,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宏伟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浑然纳于一处。只此一点,已见李白天纵的才气。

  这两句诗,细细推敲,还有更妙之处:从字面看,李白与孟夫子挥手告别,船只离开江岸走了――远了――连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远了――连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际的江水――目逐江水去,思绪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忍离去,一腔离情别绪,已呼之欲出。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古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艺术的真实):写情宜真,写景宜真,写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语言清新,意脉流畅,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语近情遥,余味无穷。

  与作者另外一首《赠汪伦》相比,在艺术上,更胜一筹。

  自古送别之作,多为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所笼罩,但此诗既充满青春之气,又饱含真挚之情,实不多见。我们在重温旖旎诗章的同时,仿佛遥隔千年,一睹大诗人的风流文采。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几句诗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没错,这首诗正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11岁。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如花似锦、春光灿烂的三月,诗人和他的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老朋友坐在木头做的小船顺流直往扬州驶去。船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澄净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这一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最后两句表面是写景,却写出了惜别之情。世人目送老朋友的那条孤船远去时的专注眼神,这是蕴含着多么深挚的友谊啊!

  当我的老朋友要离去的时候,我总会把她送到车站,当她上车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向她挥挥手,祝她一路平安,这时候,心里总是还有许多话想要对她说,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挥手祝福。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看,这是我们俩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读书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读的东西越多,知识就越多,当你不能用某种事物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时,书就是我们最佳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忧愁等,让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