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

2022-05-17 弟子规

  引导语: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李毓秀的秀才,从《论语》、《礼记》等经典摘取而汇编而成《训蒙文》。后来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知识信息,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初闻《弟子规》

  当前,国家主席号召全国人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此,更要大力提倡文化复兴,从小学习传统文化。而我父母是农民,没有文化,因此到现在我才开始学习《弟子规》。 “弟子” 我理解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哪怕是一个乞丐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规” 会意。字从夫从见。: “夫” 本指 “外子” , “丈夫” ,转义指圆规外侧的 “足” ,即落在圆周上的足,它是相对于 “内足” 而言, “内足” 相当于 “内子” 的 “足” ,是指圆规站立在圆心上的“足”。 “见” 意为“呈现”。 “夫” 与 “见” 联合起来表示 “外足走动即呈现圆周” 。我的理解就是外在社会行为规则、规范、条例,和我们内在本身具有的智慧和觉性。在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社会团体,都有相关的规范。这是外在的“足”,大街上有交通规则,一个国家有法律法规,政府有行政法规和条例,企业有相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范条例。我们小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学校的校规校纪,所在的班级也有班规。这里的 “规” 则是我们的行为的规则。看得见的实体都有这么多的规则体系,那么看不见的心理层面的“足”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想,凡是渴望幸福圆满人生的,这些规矩是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把内在的不可动摇的“足”和这些保障联合起来,学习西方文明,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把东西方文化整合内化,才能收获圆满幸福人生。

  《弟子规》一千零八十字,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以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我们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我们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文的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我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首先在家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五个部分也是由重到轻排列,由基础发展,一步步递增到顶端。

  还记得最初学心理学的时候,在一个老师给我们分享:她在很长时间里把生活中遇见的人当成她的父亲……我定定地看着她,当时不是很懂,她又重复了一遍。后来慢慢的明白过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人,莫名其妙就喜欢或讨厌,那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个人或许有着我喜欢的人格特质,或许有着我不喜欢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带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了谁呢?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喜欢或讨厌那么简单?这种说不清的感觉如果没有觉察,很有可能牵引着我们花掉人生的很大一段时间去寻找答案,这种牵引力我们普通人更是难以感知的。这种牵引力的方向是不定的,全然是以盲导盲。比如现今社会中人们难以理解的忘年恋,各种娱乐八卦新闻。

  《弟子规》中心的第一二部分正是讲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是我们最根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弟子规》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行为上敬重父母,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孝敬父母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这一部分做好了,我们就培养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感、责任感和安全感。

  现今这样的生活比比皆是:孩子们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大人们则在麻将馆里昼夜不息地 “奋斗” ;医院里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床位紧张;有人靠酒精麻醉,每日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甚至醉死在回家的路边;也有人贪赃枉法,迅速升迁继而当啷入狱;还有男女老少一味追求名牌,不分场合,衣着暴露,不知风化,……林林总总,真可谓 “人生如戏”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生活在游戏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这种游戏的 “粉丝” ,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因此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情……种种社会问题,无人可以回避。鉴于此,《弟子规》中心的第三部分要求我们珍惜光阴,勤勉学习,生活规律,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提升。这种直指心性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可见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我们都需要学习《弟子规》。

  《第子规》中心的第四部分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否则,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我们的不良习气会吸引相似的人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 “贫而乐,富而好礼” 的幸福社会。

  《弟子规》中心的第五部分主要告诉我们如果不努力实行那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读书的方法有心眼口三到,要一门深入,计划宽裕,抓紧用功,反复思考,请教师长。环境要简单整洁,姿态端正,固定安放,及时补损,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对书要选择地读,有的书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比如一些消极低俗小说漫画。

  《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

  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心理学家从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描述:

  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个具体的特征: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极高的创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按照这四位心理学家对人格结构的描述,把人格结构概括为五个维度:专注即注意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对自己的认识,情感开放、自由、自主、自控即安全感,负责胜任工作、适应强、生产性满足自己心理需要即社会适应能力。《弟子规》中的心理结构是:孝敬父母、爱兄弟姐妹,惜时勤奋、整洁端庄、稳重大方,负责守信、字正腔圆、见贤思齐、自省自砺、知错就改,心胸宽阔、平等仁爱、贫而乐道、乐于助人、慷慨无私、体贴他人、扬善抑恶、恩长怨短,知行合一、专心致志、房室清洁、笔正心端、爱书敬书、择书而读、自信自强。《弟子规》中与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注意力维度对应的是专心致志和笔正心端;与家人父母的关系则是处于重重要的位置,首孝悌、与朋友则是平等仁爱、乐于助人、慷慨无私、体贴他人;与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应的是见贤思齐、自省自砺、知错就改,与安全感相对应的是整洁端庄、稳重大方、贫而乐道;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应的则负责守信、心胸宽阔、扬善抑恶、恩长怨短、知行合一、自信自强。

  可以看出,拥有健康人格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点,需要完善人格。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无疑是当下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这些规范,好象高速路上的规则多于普通双向人车混行的公路,但却更平坦,更宽敞,更保障,更高效。我们只要内在的 “足” 不动,注意联合外在的 “足” ,不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思维,废物新用,在很多人认定的“糟粕”中定能汲取心的维生素。培根说:“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行为有了很好的规范,习惯就好了,习惯好了性格就好了,性格好了命运就好了,命运好了幸福就来敲门了。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们此刻的起心动念开始,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开始!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金字塔” 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 5%——90% 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 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 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 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 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 75%,教授给别人,知识保留 90%。从《弟子规》中心的第五部分我们知道学习的方法:心眼口三到,要一门深入,计划宽裕,抓紧用功,反复思考,请教师长。苏轼也曾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个人读终不如有人一起读,由此,我想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学弟子规,并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指正。

  今年三月初开始到六月中旬,每周日上午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十六次,每次两小时。第一节课的前五分钟用于静座,后来逐渐增加到十五分钟。前几次是冥想与弟子规有关系的,后来是孩子们静坐时,我引导孩子们回顾以往弟子分规所学内容。静坐结束后,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弟子规》的学习。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注意力,讲解中穿插与弟子规相关的二至三个小故事。第二节课前半段时间用于孩子们朗读理解所学《弟子规》,接着是孩子们互问互答的形式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生活中与弟子规相类似的情景,带着孩子们做总结。后半段时间则用于孩子们上台演说,和弟子规有关的话题,每人两分钟。第十次正值五一劳动节,我们是在户外的一处公园,孩子们一边捡垃圾,一边观察公园里各种植物,最后讲述“我劳动我快乐”主题活动。第十六次学习先由孩子们主持的课堂活动,孩子们分享了在主持过程中的感受,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辛苦。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孩子们相互表达原想。最后,总结出自己答问演说争取的积分,领养了一小株他们平日里浇水管理的观音莲。希望这期的学习成为一粒种子,长在孩子们心田,陪着他们一起长大。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个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生命教育,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因为良好的人生修养以及由人生修养外化而来的文明习惯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从私塾到书院,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或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同时,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强化,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偏重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而忽视了人生修养教育。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下的拜金主义的泛滥,学生受到社会弥漫的急功近利的物欲风气潜移默化的腐蚀。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弟子规》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应教育大学生尽“孝悌”之道。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有利于许许多多的人。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应从“孝”开始。《弟子规》就是从“入则孝,出则悌”开始讲起的。“孝”,首先强调大学生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包括在言语上要有分寸,态度上要柔和,行为上要谨慎。当我们大学生心中有了恭敬之心,才能使我们诚意、正心,进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我们真正懂得了恭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时,我们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恭敬,其人生道路也会非常地广阔。其次,教育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不仅要体现在情感上,更要体现在理智上。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时。在情感上要尊重父母的意见,要有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对父母的过失要懂得及时规劝,只有这样才不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正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及“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最后,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为人子女要对父母的饮食起居备加关心。要常常想到“冬则温;夏则清”及“亲有疾,药先尝”等。

  悌,除了指兄友弟恭之外,它还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对长者要恭敬。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兄弟姊妹很有可能是陪伴我们一生时间最长的亲人。《弟子规》要求做哥哥姐姐的能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姊妹就能和睦相处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了孝道,这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出门在外时,也要懂得谦恭有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融人社会及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前,大学生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孝心。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自私像一颗毒瘤,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学校加强对于大学生孝心的培养。让大学生认识到:当我们有了孝心,就能在言行上尊重父母,就会懂得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当我们有了孝敬之心,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在劳动中体验父母曾经付出的辛劳,从而对父母油然而生知恩、感恩的心。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学校注重学生的“孝悌”之道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教育大学生施“仁爱”之心。

  《弟子规》里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于大众要有一颗关怀爱护之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富贵、贫贱、种族、国界等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如今,在搞笑的德育教育中让大学生拥有爱心,学会关心他人,其实也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弟子规》中又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因此,仁爱之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薄情寡义之人变得有温度和热度,进而使整个社会慢慢地呈现祥和之气,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

  三、在学校德育教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主体内在的道德需求,并最终成为一种制约人的行动方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弟子规》教导:“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意思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不能永远行得通,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而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也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要诚实守信,不要脏话、谎话连篇,沾染庸俗市井之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着饮食不如他人,可以不用担心、郁闷。“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称赞自己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要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可见,《弟子规》里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弟子规又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四、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常生活、学习之中。我们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较多,在家像个小皇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存在诸多不良习惯。那么,如何让现代大学生的行为高雅起来,《弟子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为今天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出了具体的规范。例如,在生活上要“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适合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分量,不要吃过量。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在行为礼仪上要“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指出门时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穿着才整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等。在讲究卫生上要“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上也要整理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珍惜时间上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读书习惯上要做心到、眼到、口到,即“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非圣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去沾染,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在处事上要“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等。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问。以上规范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抓住今之时光,读圣贤之书,讲究个人生活卫生,拥有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这对今天现实中那些衣帽不整者,奇装异服者,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者,浪费青春、不读好书、不求上进者不无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立“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以“习惯教育”为切人口,秉承民族传统,知书达理,自强不息,为成就其成功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根基。

  总而言之,《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它是规范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愿中国所有高校,能够以《弟子规》为准则,在教育好大学生的同时也去使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人,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大学生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同时也体会圣贤教育带给整个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 相关推荐

【《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相关文章: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4-01

《弟子规》中的感恩教育08-29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8-18

关于《弟子规》中的感恩教育11-09

弟子规中的单个字解释04-28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08-10

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包括哪些11-09

试论《弟子规》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04-29

弟子规中李密辞官的小故事01-06

《周易》中的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11-16